奉化舞布龙习俗的由来与特色

奉化舞布龙习俗的由来与特色

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,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。

奉化布龙由敬神、请神、娱神,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,其舞姿优美、风格独特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的古典舞。

奉化山川秀丽,有很多山涧渊潭。旧时,人们把这些深潭视为龙的隐身之处,称为龙潭。又把生长于潭中的蛇、鳗、蛙等水生动物视为龙的化身,尊称为龙王。每当干旱,田地龟裂,禾苗枯萎之时,农民们就敲锣打鼓,成群结队去龙潭祈祷,向龙王求雨,待到旱情解除,又把它送回原潭,这成了定规。

奉化的龙舞,到了清末民初之间,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,以后更有发展,队伍也有扩大。

舞得活、舞得圆、神态真、套路多、速度快,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。奉化布龙的舞姿变化多端,整个舞蹈动作有盘、滚、游、翻、跳、戏等40多个套路和小游龙、大游龙、龙钻尾3个过渡动作。

具体舞蹈动作有盘龙、龙抓身、挨背龙、龙搁脚、左右跳、套头龙、龙脱壳、龙翻身、双节龙、背摇船、圆跳龙、满天龙、游龙跳、靠足快龙、弓背龙、龙戏尾、龙出首、快游龙、直伸龙、快跳龙、滚沙龙、大游龙、小游龙和龙钻尾等。

其中,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,都是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,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、提高和完善。

舞者速度快,调动的幅度也相当大,技艺娴熟,动作干净利落,灵活敏捷,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,舞动时做到“人紧龙也圆,龙飞人亦舞”“形变龙不停,龙走套路生”。舞得狂,舞得活,龙身圆,形态神。

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,再加以热烈而奔放的锣鼓,只见龙在飞腾,人在翻舞,龙身迎风,呼呼有声,煞似蛟龙出海,令人屏息凝神,目不暇接,确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。

奉化布龙以竹篾制成骨架,又用布料作为龙面、龙肚,故名。奉化布龙在形制上有9节、12节、18节、24节、27节不等,一人持一节。龙身既有龙面布,也有龙肚布,外观优美。12节以上的布龙制做得粗大结实,各节可以点燃红烛,夜间起舞时,五彩斑斓,犹如真龙凌空飞舞。但形体庞大,演出场所受限,唯有9节龙由于节数适中,形象矫美,舞动起来,显得灵活矫健,不择场地。在院子、厅堂随处可舞,深受群众欢迎。

奉化布龙传统套路为一般龙舞所罕见。其中,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,被大江南北的许多龙舞所移植。

1996年,奉化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,即布龙艺术之乡。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舞龙的习俗,在海外华人的手中得到了发扬和光大。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,他们就会舞起狮子,耍起龙灯,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风俗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民俗大全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igyzj.com/2610.html

发表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