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努阿图共和国古老的部落酋长制

瓦努阿图每年3月5日为酋长日。乡村仍然延续部落酋长制度,这在瓦努阿图乡村的社会生活中已有3000年的悠久传统了。据中国外交部网站载文介绍(作者齐琦),瓦努阿图传承的是以酋长制度为代表的美拉尼西亚文化。瓦努阿图经济落后,岛屿间交通不便,如对全部岛屿实施直接管辖,成本太高,也不现实。瓦政府能有效直接管辖的只有两个城市——首都维拉港和桑托岛卢甘威尔市,其他占全国人口80%以上的居民仍生活在传统部落中,过着原生态生活。在基层部落,国家靠酋长实施间接治理,酋长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。酋长有权对传统习俗进行诠释,在土地、文化、语言、捕鱼、打猎等传统习俗问题上具有最终话语权。没有国家酋长委员会的授权同意,议会通过的关于传统习俗的决议均无效。但是,酋长治理也有其局限性。例如,多数岛屿无常驻警察,即使部落发生刑事案件,酋长也没有义务告知警察,国家机构也无法以此追究酋长的责任。更有甚者,国家监狱里的囚犯逃回部落,酋长将其藏匿庇护。酋长一方面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,另一方面成为部落的依附,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对国家的忠诚。

瓦努阿图洛伊·玛塔酋长领地于2008年7月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南太平洋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。瓦努阿图国徽正中的人像就是虚拟的玛塔酋长形象。玛塔酋长是17世纪初瓦努阿图中部地区最后一位至高无上的酋长。他结束了部族纷争,实现了地区和平,但不幸被兄弟毒害身亡,葬于俗称“帽子岛”的阿尔托克岛。玛塔酋长领地由居住地(埃法特岛)、死亡地(勒勒帕岛)和墓葬区(阿尔托克岛)三处遗址组成。勒勒帕岛的维尔斯溶洞是当地神圣之所,遇有重大事件,村民都会来此与上苍对话。溶洞内的象形图案岩画,记录着日月星辰运行及村民生老病亡等情况。阿尔托克岛的墓葬区为太平洋地区最大活人陪葬区,内有玛塔酋长及50余名陪葬者遗骨(其中20余个为妻妾)。自愿陪葬的男子遗骨姿态十分放松,可能在临终前都喝了卡瓦酒(有镇静作用);而妇女禁喝卡瓦酒,许多遗骨都双手上举,呈挣脱束缚状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:“洛伊·玛塔酋长领地体现了口头传统和考古学的融汇,见证了玛塔王推行社会改革和解决冲突的历程,时至今日,这种历程仍然影响着当地人民。”

热带丛林里的酋长部落,神秘、惊险。2016年,《走进瓦努阿图酋长部落》的作者“藕塘孤荷”,随中国艺术家访问瓦努阿图代表团,在瓦国前驻华大使夫妇和儿子的陪同下,参观了离维拉港几十公里外的酋长部落——福屯纳塔瓦拉。他们一行20多人一路欣赏美景,来到部落村庄的入口处。入口处地上插着一排芦苇,大使夫人伊娃告诫,未经土著人同意,切勿闯入芦苇以内的领地。大家未见一人,正疑惑之际,忽听一声大叫,前面及左右丛林里迅速闪出几个彪形大汉,或持弓箭,或持棍棒等武器,将大家包围,成高度警戒状态。大使夫人上前用英语和土著语与他们交谈,介绍了来意。酋长点头明白,竟然用汉语说:“你好!”表示对大家到来的欢迎。他吩咐手下将挡路的芦苇撤去,放下各种武器,并友好地将手中的指挥棒递给访问团长,请他担任临时酋长。手中有酋长指挥棒,其他土著人见了,自然就会态度恭敬、退避三舍。一位土著人执行官负责为大家带路接待,他告诉大家,进入丛林村子时,有的植物和树木是不能触摸,因为它们有毒。正式进村前,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。酋长坐在一排刻有神像的柱子前面,大家集体向神像鞠躬。执行官带领大家穿行在丛林之中狭窄的小道上,走的是8字阵型游览道路,共参观了5个游览点,富有土著部落特色。游览结束后回到村头,这里有个草棚,有8个土著人在里面,或怀抱吉他,或手拿其他乐器。其中有个人站在一个柜子后面,柜子上摆着一排大小不一的酒瓶。执行官热情地说了一番话之后,大使夫人伊娃翻译说,土著人非常尊敬大家,在大家即将离开之际,他们将用酒瓶演奏一曲欢送曲子,希望大家再来!这大概是最有才的酒瓶演奏曲了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民俗大全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igyzj.com/3176.html

发表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