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牛录
牛录是基层组织,是旗的基础。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起兵之后即开始编建牛录,由于处于草创阶段,编建牛录随意而为之,每牛录无固定人数,至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厘定牛录制度时才定每300壮丁为一牛录,设牛录额真一人统领之。皇太极时期改定每牛录编壮丁200人,三年编审壮丁一次。康熙十三年定每牛录编壮丁130余人。
牛录的首领始称“牛录额真”,天聪八年(1634年)四月定“管牛录者,为牛录章京”,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始有汉文之称“佐领”,佐领一称始于此时,佐领既是职官的称谓,又有另一层含义,指代一牛录。牛录额真(即牛录章京、佐领)下设代子二名,协助牛录额真理事,掌稽所治人户、田宅、兵籍。天聪八年皇太极定八旗职官名称时将“代子”定为“分得拨什库”,顺治十七年改称汉文名“骁骑校”。此外,牛录额真、代子之下设有章京四人,掌文书、粮饷等事。后皇太极又将章京的满文名定为“拨什库”,雍正初年拨什库始称汉文名“领催”。
牛录之间也有区别,依是否承袭之别,牛录即佐领分为世管佐领和公中佐领两大类。世管佐领可以承袭,又分为:勋旧佐领,“国初功臣带来之人编为佐领,或因功得赐户口,皆为勋旧佐领”;优异佐领,“立佐领之人著有劳绩,或承管之人著有劳绩,作为优异世管佐领”;世管佐领,“兄弟同带来之人编为佐领及族人合编之佐领,皆令其世管”;互管佐领,“原立佐领之人,有亲子孙而让与亲兄弟子孙、亲伯叔子孙、亲伯叔祖子孙、曾伯叔祖子孙及远族人均有分者,谓之互管”;滋生佐领,“因丁多分编者为滋生佐领”。公中佐领则是通过推选产生,不是世代相袭,如有缺出,“本旗之大臣官员皆与选”。
2.甲喇
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努尔哈赤厘定牛录制度时,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(汉语“队”的意思),首领叫甲喇额真(汉语译为“参领”),皇太极天聪八年(1634年)四月定甲喇首领为“甲喇章京”,不再称为甲喇额真。顺治十七年(1660年)三月定甲喇章京的汉文为“参领”。参领一称既是官职也是指甲喇这一组织。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增设委署参领一人协助参领管理甲喇事务。雍正元年(1723年)将委署参领改定为副参领,自是每甲喇有参领一员、副参领一员,共同治理甲喇事。甲喇行军出猎不得喧哗。甲喇行则一路,止则一处,依次而下,战则攻一处;对敌作战之时,披长厚甲者执长矛及长柄大刀战于前,披轻网甲者持弓箭从后射之;精兵骑马立于他处观之,见有不胜,相机助战。军用器械,诸如盔甲、弓箭、腰刀、枪、长柄大刀、鞍辔等物若有损坏,则贬其牛录额真;倘一应物件修治完好,军马肥壮,则牛录额真晋升之。光绪《大清会典事例》记载:八旗(固山)共参领40人,下辖佐领681人,其中世管佐领474人、公中佐领108人、勋旧佐领66人、互管佐领5人、族中承袭佐领19人、优异佐领7人、番子佐领1人、半分佐领1人。
3.固山
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(汉语“旗”的意思),首领叫固山额真(汉语译为“都统”)。一个固山即为一旗。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(副都统),协助固山额真理固山事。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,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,所以汉语译固山为“旗”。八旗的最高统帅叫“汗”,先是努尔哈赤,后是皇太极,固山额真则由其子侄担任。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,叫“巴牙喇”。满族入关后,随着汉民族文化和语言对满族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,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定八旗职官之汉文名称,规定:“固山额真满字仍称固山额真,汉字称为都统,梅勒章京满字仍称梅勒章京,汉字称为副都统。甲喇章京满字仍称甲喇章京,汉字称为参领。牛录章京满字仍称牛录章京,汉字称为佐领。昂邦章京满字仍称昂邦章京,汉字称为总管。”
牛录是满族社会的基层军政组织,屯垦田地,征丁披甲,纳赋服役,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,努尔哈赤便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组、发展、扩大和定型,创立八旗制度。